京保教育:学会道歉是父母的必修课

导读:在某个高峰期地铁站里,曾有这么一幅画面发生过。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跟在汹涌的人潮里,几乎是被裹挟着下了地铁。但在这样的嘈杂中,她仍然没有忽略一...

在某个高峰期地铁站里,曾有这么一幅画面发生过。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跟在汹涌的人潮里,几乎是被“裹挟”着下了地铁。但在这样的嘈杂中,她仍然没有忽略一声轻响。出了地铁,她马上找个角落将怀里的小女孩放下,蹲在他面前,把她搂在怀里,小心地揉着她的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妈妈不好,碰着你的头了。”年轻妈妈一脸心疼,动作轻柔,小女孩大大的眼睛里含着泪水,显然很疼,但他却没有哭,而是微微噘着嘴,双手却紧紧搂着妈妈脖子,不肯放开。

在高峰期地铁里,这样的画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闪而过。但,还有一幅幅相反的画面在不断出现,并存留于许多人的记忆中。孩子被冤枉偷了钱,父亲一怒之下一顿暴揍。但事后事实证明,钱确实不是孩子拿的。父亲看着一脸委屈的孩子,说:“好了好了,这次是爸爸错了。要不是你平时这么不听话,我也不会怀疑你!”孩子一次考试得了四十几分,他平时都是八十分以上的水准。顿时,这样的成绩让母亲怒不可遏,又打又骂,完全听不进孩子的解释。但后来母亲在和老师通电话后知道,这次考试的试卷大面积超纲,属于竞赛题,全年级都没几个超过五十分的,及格的更是一个都没有。

可是,母亲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只是到了饭点,做了几道孩子爱吃的菜,然后对着仍然泪眼婆娑的孩子喊一句:“吃饭了!”这样的画面,恐怕才是符合绝大多数人记忆和认知的“正常”画面。可是,地铁里那位年轻妈妈,以及后两幅画面中的父亲和母亲,谁才是真正的“正常”呢?不得不说,面对孩子,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懂更不愿对孩子道歉,哪怕他们真的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的,是冤枉了孩子,或侵犯了孩子的权益。但道歉是不可能道歉的,就算道歉,也往往不情不愿,夹带私货。

通常来说,父母们对孩子的“道歉”方式有以下几种。推卸责任型这种道歉方式的典型案例,就是之前案例中冤枉孩子偷钱的父亲,那一句“要不是你如何如何,我也不会如何如何”的句式,就是许多父母“道歉”时的经典例句,这种话术的主要目的就是指责,表示我(父母)会犯错原因都在你(孩子),都是你的错。这样的“道歉”方式,其实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因为在这种推卸责任式所谓道歉中,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歉意,而是指责,甚至指控。这样,孩子心中原本没那么强的对抗心理,反而会因为这样的话变得强烈起来。很多时候,孩子就是这样叛逆的。

将功补过型这种“道歉”方式的案例其实更多,比如之前那位暴怒的母亲。还有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偷看孩子日记,却被孩子发现的父母,在孩子的指责中只是一笑而过,最多也不过是在周末给孩子买个玩具,或是给孩子做一顿好吃的饭菜。然而,这就是在扭曲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面对这样的“道歉”方式,孩子的想法是,难道我的情感,我的尊严,就值一个玩具,就值一顿饭菜?当孩子真的认同了这种“道歉”,就意味着他们认同了这种等价关系,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就会崩塌。

过度解释型这种方式,也可以说是找理由开脱型。这种“道歉”方式的典型话术就是告诉孩子自己多么多么累,在外面受了多少多少委屈,心里多么多么烦。等你长大了,上班了就知道了,以后你有了孩子,你也会这样的。可是,指望这种自我开脱的说法让孩子相信和认同,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孩子不认同,就会产生原来我就是个出气筒的想法。孩子认同,就等于是认同了迁怒是可以原谅的,并为他人同类行为以同样的方式开脱,比如:家暴。

而且,这三种“道歉”方式还有个统一的“后摇”存在,那就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孩子再次提起这件事,一句“我不是给你道过歉了吗?你怎么还念念不忘的啊?”出口,潜台词就是,我道歉过了,无论你接不接受,你都得闭嘴。实际上,常常以这种方式“道歉”的父母并不明白,道歉的首要原则是真心认错。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是错的,你“道歉”的目的不是因为你认为自己错了,不是真的很抱歉,只是为了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那还不如不道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父母们不能认真地,真诚地好好道个歉,非要加那么多话术来为自己开脱和推卸责任呢?

第一种原因,是他们想要努力维持“好父母”的形象。很多父母潜意识中就认为父母是不会犯错的,一旦犯错,要么是“都是你的错”导致我犯下这种错误,要么是“爱之深责之切”或者“都是为你好”之类。其实,这是一种因为现实与认知冲突所造成的认知失调。当坚信自己是“好父母”的父母在犯错的时候,必须要让自己的错误和“好父母”的自我认知不发生冲突。那么想要修正这种认知失调,一种方法是推卸自己错误的责任,认为错误是因为别人的错误导致的,那自己就不算犯错;一种方法就是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套上“爱孩子”和“为你好”之类的光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错误”了。

第二种原因,是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保持自己对孩子的控制。这种情况多见于控制欲强,采取压迫式教育的父母。他们会认为,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道歉的话,孩子就不会把自己当回事了。所以,坚决不能道歉。甚至还有些父母还有更进一步的认知,那就是,因为我是你父母,所以我必然是对的。如果你认为我错了,那一定是你的错。可是,这样的认知,这样的逻辑,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加强权威感和对孩子的控制力,但长远来看,其实就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人为挖掘一道鸿沟,使双方愈发疏远。

说了这么多,那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道歉呢?其实,所谓“正确的道歉”无外乎包含六点,第一表示后悔,第二认识到错在哪儿,第三要承担责任,第四要保证不再犯错,第五接受惩罚或付出代价,第六请求对方原谅。这六点是好的道歉应该具备的六要素,其中自然有权重,最重要的,就是承担责任。在一个道歉中,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以上六要素做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原谅。这种道歉标准并非只适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更适用于基于任何关系的道歉。当然,道歉会不会被对方原谅,还要看因为错误所造成伤害的程度,以及对方的接受程度。无论道歉多么真诚,道歉方式多么正确,对方都有可能不接受。

但就算如此,一个好的道歉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增加犯错一方的自我反省能力,增强他承担责任的意识,提高责任心,还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受害者一方,则能够减少她受到心理伤害的程度,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作为父母来说,正确的道歉方式,无论道歉的对象是不是孩子,只要让孩子看到了,感受到父母道歉的真诚,对孩子正确处理和别人的冲突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提升。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必须克服对犯错的恐惧。古语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错,甚至错上加错。

要知道,不懂的道歉的父母,很可能会把自己的问题“遗传”给下一代。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没有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错误,学会正确的道歉方式,成年后就会产生对于错误的羞耻感和恐惧感,面对错误更多地自我辩护、回避和攻击,甚至将错误归咎于对方。可是,孩子学习道歉的方式,第一是父母犯错后给自己道歉的方式,第二是看到父母犯错后给别人道歉的方式,第三才是其他。可以说,道歉方式的教育,是“身教大于言传”最经典最贴切的例子。想要孩子学好,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好。

正确的,真诚的道歉,不能仅限于表面,更意味着你做出了反思。道歉的意义远非“我做了错误的事情”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汲取营养,为自己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也可以给孩子做出最好的示范,教会他们如何真诚、主动、温柔且有力量地处理冲突。最后,祝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完成正确的道歉。

第三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Ollywise推出高级婴幼儿化妆品品牌MAMA VERT 下一篇:北京方舟医院怎么样 实力出众,服务周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