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地书写现实主义,《我相信》梁晓声谈文学的责任与意义
今年年初,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剧中多位平民子弟50年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引发过来人的共鸣,更令人意外的是,剧中所描绘的60后的“人世间”还打动了很多90后和00后。
10月3日晚,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播出第九期。《人世间》原作者、著名作家梁晓声坐镇主线嘉宾,与演员萨日娜、作家上官文露一起,分享电视剧《人世间》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探讨文学创作的责任与意义。
1949年,梁晓声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工人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梁晓声排行老二,加上父母、爷爷,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间16平米的房子里。
贫穷,深深地烙印在了梁晓声的童年生活中,这也成为影响他日后写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7岁时,父亲支援西北建设,每三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体弱多病的母亲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大哥虽然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家境窘迫和病情反复发作只能回家养病。19岁时,梁晓声成为了“上山下乡”的一名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他还是把大部分工资都寄回家中。
“文学给予我的益处,是我双手所捧不住的。”作为工人家庭的孩子、北大荒的知青,梁晓声坦言,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少年时期的梁晓声虽然身材小,但是爱打架,上山下乡前,梁晓声看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外国文学,“如果没有读那些文学书籍的话,我很可能会成为另一种人。”
“我想尝试着能不能影响别人。只要在那一刹那,使他的心里面动一下。” 梁晓声相信“文学即人学”,过去曾有文学人物影响了他,他也希望能通过文学影响其他读者。他发现,2000年后文学中的现实题材越来越少,尤其是最近十年,文学和影视在“人何以为人”这点上,起的负面作用比正面还要大。
梁晓声接触过一些影视公司,里面有权力拍板的人,是没有什么文学情怀的,但是他们搞宫斗戏乐此不疲。而他们下面的年轻人,也根本不看纯文学,选题材都是从网络上选。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梁晓声更加坚定了要通过书写现实主义履行文学的责任的决心。他发觉所教的许多年轻学生都爱看民国剧、古装剧,他们对清宫内斗都了如指掌时,却对父母辈曾经历过的70、80年代一无所知。
“今日之作家,我的一些同行们,不知什么原因,一谈到文学责任的时候,突然觉得害羞,觉得是一件很窘的事情。在我这里,责任、义务和热忱,都不是使我害羞的事情。”梁晓声坦言,在构思写作《人世间》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是想以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抗衡娱乐至死的风气,另一方面也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拿出这样一部作品去关照“沉默的工人阶级”,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历史。“只有了解那个年代,至少能帮我们了解父母辈的经历,另外了解那个年代父母辈所经历过中国的改革镇痛,才能够知道今天的成果是多么得来不易。”
越写到最后,梁晓声越愿意把文学这件事从神坛上往下降格,再降格。许多人是在没有电视和传媒不那么发达的年代,通过作家们笔下的人物才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冉·阿让、有苔丝。哪怕是通过文字影响、改变一两个人,梁晓声都倍感欣慰。
与共和国同岁,从贫穷与磨难中走来,梁晓声始终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从《年轮》到《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再到《人世间》他的作品主题一脉相承,几乎都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梁晓声还保留着知青时期的习惯,时代的变迁、周围的喧嚣,几乎没对他形成任何干扰。《我相信》节目现场,面对每一位写信人嘉宾,梁晓声都会真诚地称呼“亲爱的同志”,这遥远的称呼在当下略显怪异,但在他口中说出,亲切又温暖。
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与南方周末联合出品、南瓜视业联合制作的《我相信》节目已经播出九期。《我相信》前所未有地聚合了新媒体、卫视、纸媒三大内容引擎,以创新思维聚焦人文综艺,展示了中国移动咪咕坚持原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之源的决心与实力。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省级卫视,东方卫视持续打造优质“人文”内容矩阵的尝试,显现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与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综艺跨界中,延展了纸媒的深度策划能力和内容创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独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线咪咕视频会员尊享版。信念无价,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观众打开,值得期待。
同期,为礼赞祖国73周年华诞,致敬信念人生,由东方卫视、中国移动咪咕携手人民阅读、人民数藏联合推出的《我相信》节目纪念数字藏品礼包将通过线上发售。该数字藏品礼包由数字藏品跨界赋能实验室H@HAMetaLab设计制作,其中包括梁晓声、水庆霞、武大靖、萧敬腾和刘宇等五位节目嘉宾的手写书信,以及一组由梁晓声、王珮瑜、水庆霞、武大靖、萧敬腾送出的国庆寄语。
第三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