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众汇富:深入剖析下这个市场,3个方向,机会多多
北京和众汇富:深入剖析下这个市场,3个方向,机会多多
一、新闻与盘面
周一市场交易的比较热闹,上午空军占优,下午多军发力,最后打了个平手,涨跌各半,中位数下跌0.07%,成交量9500亿。
比较亮眼的是光伏板块,特别是咱们最近连续提到2次的中环,几乎涨停,当时还有不少朋友在留言问,恭喜吃到大肉。悲催的是,我手里主要拿的是ETF,本来也打算找机会调一些到中环,还是手慢了半拍,不过吃个平均值也不错。不知这波反弹,和下面这封劝降书有没有关系:
光伏相比新能车,今年的增速是没有明显下滑的,当前估值也不贵,至少是有做波段的机会。
下面是主要热门赛道的估值跟踪表,建议大家多关注那些低估值的板块:
下面这张是宽基指数的估值表,整体看当前的位置不算贵,值得布局,特别是创业板和科创板:
二、港股
重点聊聊港股市场。
港股市场其实是一个波动性比较大的市场,过去两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是一个典型的熊市。
把时间拉到更长的维度来看,2008 年以来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相较于其他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亮眼,尤其是过去两年的表现是比较差的。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中国的基本面,尤其是经济周期和投资周期是相关的。因为香港市场的大部分资产都是中国资产,或者是跟中国基本面相关度非常高的资产。
过去两年正好是地产和投资周期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产业和公司的基本面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反映到盈利和利润增长上也能看出来,这跟美国疫情后的上行周期正好相反。
第二,疫情以及防控政策。由疫情和防疫所带来的一些对经济和消费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反映到了基本面,以及经济增长和行业的盈利水平上。另外一方面反映到了投资者的预期和估值上,尤其是海外投资者的预期和估值上。
第三,跟美联储加息相关。
香港市场是一个离岸市场,它的定价是以美元和美元的流动性为基础,海外投资者的比例也比较高,外资的流出影响也比较大。而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恰好美元的流动性处于加息周期,利率水平上升很快,对于香港市场,尤其是高估值股票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这就导致了香港市场的估值在持续下跌。甚至到去年10 月底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历史上非常极致的水平。即便是经过了过去两个月的反弹,现在的恒生指数如果以 PB 来算,仍然处于最低的 10%的分位数;以 PE 来算,大概也处于最低的 1/4 分位数的水平,仍然是 一个非常低估的状况。
在这样的一个估值和定价的背景之下,长期吸引力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上面三个因素都在发生变化,甚至是反转。
首先,从经济周期角度的来看,经济周期的下行趋势和见底状况有可能已经发生,尤其是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投资需求,有可能在 2023 年有所回升,甚至是明显的回升。
这里面有简单的周期规律在起作用,去年地产的销售下降超过 40%,在这么大的降幅之下,已经释放了充分风险。同时在积极的政策支持之下,再叠加疫情的放松,需求应该会有明显的回升。这里面既包含了政策的力量,也包含了周期本身的力量。
第二个方面是疫情的防控政策,在过去的一两个月之内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之前政策所影响的消费和大量需求,有可能会在疫情完全正常化之后有明显的回升和复苏。
这里面既包含了消费,也包含了跟投资相关的很多需求。尤其是基于海外经济体在疫情彻底开放之后都呈现出了需求的明显回升。
第三个方面当然是跟海外流动性有关,也跟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风险定价有关。
港股市场其实充满了大量的优质资产,这些优质资产正在以非常低的价格被交易。同时,这些资产本身的基本面有很好的盈利弹性,或者是有不错的成长性。既包括传统的价值型行业,也包括一些成长型行业,甚至包括一些创新型的产业。
具体包括3个方面的公司:
第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经济里那些最优质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在 2007 年之前就已经在香港上市了,这些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公司。这里面既包括了传统产业里的金融、地产、资源、煤炭、石油,也包含了像电信、移动这样一些优质的运营商公司。这些公司其实是中国经济体里,尤其是传统产业里最中坚的力量,它们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是很强的,还有一定的成长性。
在中国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盈利甚至还有一定的弹性。而这些公司在香港市场的交易价格、估值是非常便宜的,很多公司甚至是低于 1倍的 PB,个位数的 PE,甚至是 5 倍以下的 PE,以及 10%以上的分红收益率。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高质量、低风险、低估值、高分红和高预期回报的资产。
第二类的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科技、医药以及新兴消费等,还包括这两年在海 外上市的一些中概股的公司回流到香港市场,或者说两地上市的一些新兴的、创 新型公司。
这些公司可能是中国经济体里最具活力的新兴力量。他们在两年之前的价格、估值是很高的,这两年跌了很多,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不只是相对于历史,相对于未来的增长预期,甚至相对于全球来看都是非常便宜的。
而这种便宜还建立在另外一个基础之上,就是这些公司在未来仍具有不错的成长潜力。这里面的互联网公司可能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消费需求和消费增长的力量。一些医药、科技、创新型的公司,它们盈利的成长性也很值得去挖掘。
第三类是一些 A 股或者说内地资产里没有的资产,像香港本地的一些股票。
这样的资产可能不是中国境内的公司,但它们的业务本身跟中国的宏观经济、中国的需求,甚至是中国的防疫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这样的盈利特征以及产业特征相对于 A 股来说,具有很强的稀缺性和互补性,也有不错的配置价值。
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不构成对证券买卖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和众汇富不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承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三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