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
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
中医大师,退休原淮北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臣13345581168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 四十年来我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 从临床实践中证明,它确实重要, 而且在理论探讨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展示血淤和活血化瘀研究的广阔前景 。
血淤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临床应用:
-、血淤学说的萌芽阶段:
远在商代就有用黑黍和郁金制成活血化瘀作用的酒,叫做“鬯”。 «内经»中始有“恶血”“血凝”“血痹”的记载,还提到“血实宜决之”“结者散之”治疗方法。
二、血淤学说的奠基阶段
汉末张仲景对活血化瘀的理论与治则有了较大的发展,他在“伤寒论”中提出了“瘀血”“蓄血”“干血证”的病症,并叙述活血化瘀的辨证论治,且对血液有关的疾病,组织增生变性疾病,妇科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疾病等,提出各种治疗方药,如下瘀血汤,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这些对于血淤学说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隋唐之后历代医家对瘀血学说又有所发展,如隋唐时期的«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宋金元时代的«妇人大全良方»明代«本草纲目»等,这些书籍对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都有补充和创新。如«本草纲目»立有«瘀血»药专篇,收纳了«破血散血»药物150种,这一时期可视为血淤学说的奠基阶段。
三、血淤学说的发展阶段:
清代血淤学说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系统总结性的专著。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列举了50多种血淤证,创立了33个活血化瘀的方剂。其方剂创立的中心思想,以活血化瘀为主,联系气血的相互辩证关系。清末唐容川著«血证论»主张治疗血症,应注意化淤生新原则,有“故凡血淤总以祛淤为要”观点,对治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长期在临床的应用:
活血化瘀用于临床各科, 它对心血管系统、 脑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治疗作用 。
多年来我用活血化瘀对集中临床研究的有心血管、 脑血管、 肺血管、 肢体血管、 末梢血管及多种血管性的疾病以及各种出血,如鼻出血、吐血、功能性的子宫出血、溃疡疾病等。这些疾病不仅治疗病例多,疗效满意且对血淤本质以活血化瘀原理探讨都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对一些必须做手术的疾病种, 如子宫外孕、肌瘤囊肿、各种肿瘤癌症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效果显著。我常用大黄賊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虻虫、蛴螬、芍药、地黄、干漆、水姫、蛰虫)加三棱、義术、三七参、鳖甲、郁金等。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肝脾肿大、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临床疗效都很好,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停用活血化瘀药并以健脾养肝方药巩固疗效。常用补阳还伍汤(赤芍川芎、归尾、桃仁、黄芪、地龙)加天麻、僵蚕、全虫、蜈蚣治疗脑血管病,如脑栓塞、脑梗阻、脑溢血引起的半身不遂瘫痪。用补阳还伍汤加丹参、红参、土元、檀香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用益肾汤(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益母草、板蓝根、二花、白茅根、地丁、蒲公英)治疗各型急慢性肾炎临床效果显著。
对肺支气管疾病,临床用血府逐淤汤(丹参、琥珀、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加地龙、僵虫、全虫、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效果好;用赤芍、党参、丹参、川芎、山楂对血液粘稠度有很大的改善;用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合用注射治喘穴、肺愈穴、渡中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临床效果特别显著,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活血药、赤芍、川芎、红花、郁金、乳香、没药、归尾、丹参、水蛭、虻虫、三棱、我术三七参、瓦楞子、等20多种在抗癌治疗癌症,临床效果很满意,如肝癌、乳腺癌、直肠癌、食道癌、宫颈癌等.
如神经精神病临床活血化瘀应用范围也很广, 除前述中风外, 可治疗各种器质性的疾病和功能性的疾病用补阳还伍汤治愈缺氧性脑病患者; 如用桃红四物汤加柴胡、 郁金、 小麦、 甘草治疗忧郁症疗效显著;用达营汤(桃仁、红花、三棱、義术、大黄、赤芍、丹皮、丹参等药加減)治疗周期性的精神病临床很好, 用移t红承气2场, 血府逐淤2身治f精神分裂症、 府外伤后遗症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上面全要述活血化瘀在临床上一部分的临床病症, 说 明了中医活血化瘀在临床应用广泛, 而且疗效.显著, 有待我们中医界人士, 继续研究挖掘创新突出中医中药的特色, 显示中医中药在攻克疑难病症的优越性, 在人民健康方面愿中医中药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