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事 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藏优秀文化传承

导读: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着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

  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着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传承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李德成出席,来自国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各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科研人员近50人参会,研讨会由郑堆主持。

  陈宗荣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陈宗荣强调,传承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整理、系统梳理西藏传统文化;二是立足于“第二个结合”,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西藏传统文化的关系;四是立足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文化。

  会上,11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大家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展开交流研讨,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共议推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大计。

  丹珠昂奔作主旨发言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副主任、教授丹珠昂奔从概念和理念、形式和任务、方法和方向三个维度探讨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他指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纷繁多样、绚丽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内容、性质和特点,立足于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发展实际,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正确方向,推出原创的、创新的、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图为张云作主旨发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指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第二个结合”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展现藏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立中国藏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为乌云毕力格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乌云毕力格从西藏“五色象征”出发,探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他指出,蒙古族文献里有“五色四藩”之说,以其指代各民族及其地理布局。“五色四藩”概念出现在16世纪后半叶,其出现与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有关。由此可见,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传入周边民族和地区,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图为米玛作主旨发言

  西藏藏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米玛回顾了藏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现代藏医药教育制度。他指出,藏医药是全人类的健康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藏医药文化,担负起新的藏医药文化使命,对于保障各族群众生命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苏发祥作主旨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期刊社社长、教授苏发祥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切入,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概括和凝练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图为德吉草作主旨发言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德吉草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和睦和包容的特色。她指出,和谐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平、和睦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力,包容开放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以美美与共的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汉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新的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图为黄维忠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维忠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吐蕃文化的鲜明特性。他认为,吐蕃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呈现出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特性,对其后的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为噶尔哇•阿旺桑波作主旨发言

  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宁宏觉寺住持噶尔哇•阿旺桑波介绍了他总结提出的“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京藏古道上的传承与传播”,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包含了健康观、人生观、历史观、哲学观和宇宙观。噶尔哇•阿旺桑波认为,自元代以来,这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就以其高深的思想内涵,在京藏古道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对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表示,在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将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智慧与现代科学理论的深度契合,不仅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图为程越作主旨发言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级巡视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现实问题特约研究员程越指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我国其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研究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为梁俊艳作主旨发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从西藏博物馆新馆“雪域长歌”展览出发,介绍了西藏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和西藏博物馆新馆历史部分展陈特点。她认为,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过中华文化母体,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图为邱熠华作主旨发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熠华从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她指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是几千年来汉藏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内容。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之所以能够在当时极为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展开,主要得益于中华文明及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突出特性。

  郑堆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藏医药文化、文化遗产、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研究成果、分享心得体会。发言内容论证严谨、史实充分、角度全面,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优秀成果。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传承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凝聚了当下藏学研究的共识,有利于下一步藏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郑堆表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藏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善于把弘扬发展中华文化和弘扬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以下为噶尔哇•阿旺桑波提出的“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京藏古道上的传承与传播”论文精简版:

  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京藏古道上的传承与传播

  噶尔哇•阿旺桑波

  (2023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报告中提到的这十种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它包含了健康观、人生观、历史观、哲学观、宇宙观。有史以来,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京藏古道上的传承与传播,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稳固、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发挥过积极作用。

  一、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

  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人类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并将其应用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必定会丰富我们的思想理论视野,将自身培养成为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自元朝以来,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完整的体系以八思巴文为载体,分别与中医健康观、中华民族历史观、儒、释、道思想进行传承与融合,并广泛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藏学的五大理论学科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思想格局和理论框架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和融合,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它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发展,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联结北京至西藏的京藏古道

  京藏古道是联接北京与西藏的通道,也是四大重要纽带,即:重要的交通纽带、重要的政治纽带、重要的文化纽带、重要的民族融合纽带,它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的缩影。由于北京与西藏之间双向互动,各民族在京藏古道沿线生活和交往,极大程度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文化的多元性在京藏古道沿线得以体现。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京藏古道上文化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京藏古道提供了文化、精神支撑。

  京藏古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文明成果,它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它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以八思巴文为载体的传承与传播

  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今北京)推广以“八思巴文”为载体的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的传承与传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元朝中央政府设在元大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一种共同的文字和文化理论,统一语言文字是必然之举。以“八思巴文”为载体的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在以元大都为起点的帝师庙进行全面推广,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传向世界各国,成为国际性的学科框架。

  四、中华大地上的传承与传播

  元朝时期,只要哪里有孔庙,哪里就会建帝师庙。在孔庙,主要继承与学习《论语》《中庸》《周易》等学问;帝师庙里,主要学习和教授的是用以“八思巴文”为载体的《健康学》、《萨迦格言》、《历史学》、《量理宝藏论》、《彰所知论》五大学科。

  忽必烈始终坚持“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国”的治国思想。正是因为他开放、包容的思想格局,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较为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一历史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为元朝的繁荣和多元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发展和人民福祉。当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其卓越的精神特质,令我们因文化而自信!中华藏学五大理论学科体系与中医健康观、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儒、释、道思想融合传承与传播,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这有助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综合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第三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四川星火世景文娱艺术培训中心启动,翻开文旅新篇章 下一篇:四川夜鹰安防:行业践行者,打造卓越安全保卫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